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转型期,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新形势下,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中,三个区域的各类资源进行重组再分配,相应的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基于此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调整显得尤为重要,坚持以“应用型本科、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探索新形势下“多维协同与应用驱动式”发展模式势在必行。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拙见和点滴思考。
一、地方性高校树立“应用型本科、创新型人才” 培养目标势在必行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的生存命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要求必然是多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以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应用型——国家宏观调控及区位发展导向的要求
我国各高校是培育国家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基地,而高等教育的出发点亦是进行人才培育模式建设,目前我们所处“十三五”期间是实现党和国家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在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的过渡时期,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最后三年的攻坚阶段,也更加需要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地方性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015年会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区域空间结构,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这为河北省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契机,特别是地方性院校,更要立足当地实际,精准把握当地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方向,建立“应用型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服务于社会需求,创新性人才促进社会协同发展。
(二)创新型——区位优势及城市定位的不二选择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作为新形势下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参考性,它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增量的变革,即新学校、新研究基地、新科研项目的增加,更是系统上、综合性地资源大规模整合优化的过程,是存量上的变革。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河北省张家口市面临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乌大张长城金三角经济区、2022年冬奥会等五大发展战略机遇,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空间。对地方高校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此,需要高等教育紧紧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统筹推进两个一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充分提升本科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全力打造与区域定位相匹配的现代化、开放式、特色鲜明的本科生教育。
基于此,同时也要遵循社会发展与学生发展相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完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课程体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凸显从强调灌输知识向注重培养能力的转变,突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基础课教学改革,强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增强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针对性。地方性高校树立“应用型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势在必行。
(三)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地方性高校转型发展是当下社会转型、经济转型等外在因素和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等内在因素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时代要求。转型发展要求把大学发展放在社会环境和区域环境下进行审视。转型发展不仅是理论概念,更是行动实践。转型发展必须在调整自身办学定位的前提下进行。高校作为培养人的机构,彰显人才培养的主体功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办学导向,应是高校确定培养何种类型人才的办学目标的立足点。我国高校发展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从大大众化教育走向普及化教育,从分科发展走向了综合交叉,从技术辅助走向了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审时度势,顺应发展,是高校自身求生存、谋发展的内在需求,人才培养始终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和核心竞争力。我校作为河北省在冀西北唯一的一所具有硕士授予权的综合院校,学科门类达11个,如何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人拙见可以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培养具有大众化高等教育明显特点和前置高等教育普及化价值取向的适应京津冀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地方性高校“多维协同与应用驱动式”培养模式思考
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一种方式,而且是教育教学思想的反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思想,就有什么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关于人力资本存量和培养方面,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河北省高校迫切需要转变角色定位,充分结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探索新形势下“多维协同与应用驱动式”高校发展模式新出路。
(一)多维协同,实现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
1. 优化定位,打造“品牌”专业
充分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则更要立足实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找准自己的定位,建设学科特色专业和“品牌”战略方针,提高学校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河北北方学院作为河北省北部唯一一所综合性院校,更要清楚自身所处的区域特征,张家口拥有“两圈、五市场”的区位优势,“两圈”则是京津冀经济发展圈和乌大张交通规划发展圈,五市场则是指华北、东北和西北市场,以及北京大市场和东北亚国际市场,张家口市“两圈”的交汇点,可以享受双辐射带动的区位优势获取更多的资源,又可以凸显出地区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同时作为北京溢出效应的承载者,要充分结合自身学校特色,利用溢出资源,打造优势专业、王牌专业,实现学校“品牌”效应。更加注重学校特色专业发展,积极引进地方急需专业、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组建专业化、特色化教学科研团队,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总体目标,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强化特色、重点突破、提升水平”的建设方针,加强一流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瞄准中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坚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特征,走以医学为主、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特色之路。
2. 优化课程,实现差异化培育
人才输出主要阵地是高校,而人才发展模式日趋差异化、多元化。差异化教学势必是未来发展的潮流,同时这也对高校人才培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反观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人才培养方式都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缺乏个性化培养,河北省内高校亦没有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学科特色发展不明显,大多数高校教学课程安排雷同,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社会所需的高端差异化复合型人才一直处于紧缺状态,学校和社会一直处于“所学”非“所需”的尴尬处境,距离《国家中长期鉴于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倡导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还有很大距离。对此,要充分把握京津冀一体化大环境带来的机遇,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分析京津冀三区域发展重心和产业特征,相对于北京和天津更多集中的是核心技术及第三产业发展,而河北作为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需求较为迫切,应用型人才较为短缺,对此高校培养方向要充分结合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立足区域发展的大方向,在扎实基础教学的前提下,逐步尝试差异化培养方案的推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化人才、应用型人才,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和实践技能,实现“所学即所需”和人力资本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培养目标。
3. 开放共享,构建资源共享平台
高校实现人才培育目标与发展模式的转变,既要“接地气”结合实际凸显优势,又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整合京津冀优势资源,不断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在人才培养方面,京津冀三区域,北京和天津较之于河北省有较强的优势,河北省要充分利用京津两地教学资源,加强“校校联合”,例如河北省秦皇岛市已经与北京多个高校达成协议,建立秦皇岛分校,张家口市也正在积极筹备与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协商,设立分校或研究中心,地方性院校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加强与分校区、研究院的合作办学,师资互换,提升自身办学和科研水平,实现资源的共享。这些“引进来”的举措无疑对当地的人才培养注入了强有力的“血液”。同时“走出去”战略也可以设立国际交流中心、交换生、留学生等课程培养体系,促进高校与国外大学联合开发办学,资源互助共享。加强教育培育的聚合性和培养的关联性,打破了教育壁垒。
此外,要顺应“互联网+”的大潮流,积极增设网络学习课程、第二课堂来补充在校课。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利用视频进行知识点学习,将课堂充裕的时间进行答疑和讨论,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和思维的发散;MOOC(慕课)教学走进第二课堂,它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发课程,在虚拟化空间内打破了地域和学校的“围墙”,使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最广泛、最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同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支持校园建设,各高校在校务管理移动化、校内消费数字一体化、校园大数据挖掘与信息化建设等搭建新时代校园。
(二)应用驱动,组建专业师资队伍和完备教学转化体系
1. 提升师资专业化水平,践行“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来源于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起初是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我国高校人才培育中同样也需要“工匠精神”,教书育人需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人才培养也需要高品质、专业强的社会应用型人才。打造一支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业务精良、数量充足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师资保障。如何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学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能力,扎实教学基本功,要积极鼓励教师课程研修,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同时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到精益求精。于此同时鼓励教师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和社会,鼓励教师积极到企业、行业实践考察,到一线岗位学习锻炼,真正了解企业、行业、社会所需,在工学结合的实践考察学习中,真切把握教学实践规律,掌握最新的生产前沿技术和管理方法,了解最真实的相关岗位技术和能力要求,以便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最“新鲜”的教学实践材料。除此之外,积极聘请国内外高精尖人才、遴选各个专业的“优秀工匠”做客讲学,一方面拓宽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师资培养能力,另一方面开阔教学视野,以更加专业、更加聚焦、更加系统地进行人才培养。使他们成为既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又具备实践教学素质且能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学生的引航者。
2. 提升“产、学、研、用”四位一体化办学水平
高校人才培养既要重视“纸上觉来”的讲授,同时更要强调“躬行”的重要作用。要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切实加强高校和企业、高校和研究所、高校和行业、高校和高校间的的深度和广度的合作,让企业、研究所、行业和特色高校参与到人才的培养中来,积极进行合作,避免高校人才培养闭门造车,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交和实践操作能力,合作联合办学既可以弥补在校课堂实践缺失,又可以促进师生更快融入社会,提升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努力构建“产、学、研、用”三位一体化教学体系,使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相结合,积极打造教学实践基地,技术研发中心,开放性实验场所,获得大量实践教学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也为“双师型”培养队伍的组成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丰富教师社会化经验和行业经验。于此同时,联合办学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斯坦福成就了硅谷,没有硅谷也就没有今天的斯坦福”的经典案例,值得我们学习,高校人才输出无疑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人才培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积累是地方人力资本构成的重要组成,校、企、研究所、行业和特色高校之间找到双方利益共同点、进行项目的广泛合作开发,互利共赢则是一个地方的发展“助推器”。
综上,面对新形势、新机遇,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模式需立足实际,面向未来,坚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坚持“强化特色、重点突破、提升水平”的建设方针,打造特色专业,优化教学课程,进行差异化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师资水平,力求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模式和水平,提升创新创业水平。实现精准定位、优化突破、实现“应用型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多维协同与应用驱动”培养模式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