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段汝和,白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
发布时间:2017-06-01 10:10:15  阅读次数:2410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世界各类社会思潮的加速涌动,大学生作为思维最为活跃的群体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构建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系统全面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笔者结合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日常工作实践,就如何深入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着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一粗浅探讨。

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必要性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

所谓“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者的简称,将思想教育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形成合力。具体来说:全员育人,是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学校成员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两课”专业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家庭主要是指父母双亲;社会主要是指校外知名人士、优秀校友等;学生主要是指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全员育人,强调对高校德育教育的普及性,高校中全体职教员工都要有育人意识,立足本职工作,相互配合,与其他教员交叉合作,形成高校校园内精诚团结的育人团队。全程育人,是指学生一进校门到毕业,从每个学期开学到结束,从双休日到寒暑假,学校都要精心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全程育人,重点关注的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不同心理的大学生开展不同的思想教育工作,以促进他们能够健康发展,使大学生活过得充实且有意义。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主要包括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比、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社会实践等,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 全方位育人,包含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必要性

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格局,有利于在高校整体工作的系统内和框架内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全员育人”模式的构建,有利于加强教育主体间的沟通与交流,树立统一的育人目标,形成全员参与、全员负责、全员监督的育人体系,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和建设,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模式的主要关系人包括老师、辅导员、学校相关行政人员,学生组织成员、专业课教师、后勤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学生亲朋等。切实联系起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关系人,将育人与自育意识深扎在教育队伍与学生组织中,能够充分发挥模式的整体作用。

二是“全过程育人”模式的构建,有利于促进“教育场”的建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的功能,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自身自觉的行为。根据大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结合各阶段培养工作重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全过程中,发挥引导、激励、监督、评价的作用,对大学生生的素质提高及其将来的事业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是“全方位育人”模式的构建,有利于发展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使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角度地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的途径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细微之处发挥巨大作用。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面临的问题

(一)“全员育人”方面面临的问题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不尽完善。在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依靠学校党委及相关部门的力量多,依靠专业教师队伍多,其他部门和非专业教师投入的力量少,尚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提升。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责任不够明确。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但目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教书与育人两张皮,只教专业知识、不做思想工作的问题,没有把教书与育人有效结合。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并未形成有效组合,往往都是思政人员单打独斗,未能形成合力,这就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单薄,缺乏实效性。

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大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而专业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素质构成了学习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其一。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学习,轻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往往将专业知识学习成绩作为评判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思想道德教育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课重视程度不够,相关课程内容上空洞乏味、形式上陈旧落后,严重制约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思政课”的自身特点,照本宣科,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全过程育人”方面面临的问题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连续性。作为刚刚步入大学校门不久的大一、大二学生,他们是学校的重点主抓对象,学校积极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对于“元老级”的大三、大四学生,学校大多采取的态度是“不做要求”,这就造成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头重脚轻、过程脱节,不能贯穿始终等问题。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全面性。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课堂讲授,很少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活动与生活中,这就造成了学生只是将其作为一项任务在完成,他们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接受者,不是参与者,未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时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全天候的教育过程,要贯穿到全天的每时每刻,就目前而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主要以课时教育为主,对学生在课余时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较为松懈,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每个环节,这就造成了课时教育与课余教育的严重脱节。

(三)“全方位育人”方面面临的问题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机制还未形成。“全方位育人”针对空间概念而言的,就目前,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中,学校承担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责任,而家庭、社会在学生思政教育方面的力度明显不够,没有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三位一体联动机制,未能从全方位着手,因而不能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融合程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作为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大数据、云计算、两微一端更是贯穿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而高校运用互联网手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的还不够,普遍存在手段单一、形式单一、内容单一等问题,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将线上教育纳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水平的组成部分,未能形成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合力。

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应学生现实问题能力不足。当前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以书本说教、理论灌输为主,而在课堂教学中又往往联系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不够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思想、情感、家庭、就业实际较少,同学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贴得不够紧,回答学生普遍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不够,进行释疑解惑做得不够到位,习惯于就理论讲理论,就教学抓教学的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在入心入脑,以德树人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思考与探讨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来,全国高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攒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实践证明: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角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格局,对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完善体制机制,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模式

制度保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条件。应持续加强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党的领导与高校制度建设的结合,推动形成专业教师、学工战线、群团组织协调分工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具体讲要逐步构建“一领导,两责任,两覆盖”的思政教育工作体制机制。

一是要加强“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校最大特色是党的领导。因此,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与前提。任何时候,党的领导得到加强,党组织的作用得到发挥,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得到提升;反之,党的领导弱化,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严重消弱。

二是要落实“两个责任”。即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个基层党组织的责任,是每一位教职员工的责任。习近平同志指出:“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应切实重点改进工作运行机制,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管理,拓展人才遴选视野,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力求培育一批奋发有为、甘于奉献的拔尖人才。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人才保障机制以及制度运行机制的优化,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动力,使高校成为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三是要实现“两个覆盖”。即思想政治教育要覆盖到每个教研室,每个教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要覆盖到每个班级、每个学生。这就要求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要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还要组建校、院、系、专业、班级、个人等多层次的育人队伍,推动形成专业教师、学工战线、群团组织协调分工,共同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二)贯穿教育始终,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需要构建“全员育人”的格局,更需要把“全员育人”的理念、方法、制度贯穿到高校新生入学到毕业全部过程。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要着眼于紧密密衔接,环环相扣,至始至终,不留死角,潜移默化中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有之意。

一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的每一阶段。“全过程育人”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活的每一个阶段,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思想政治教育都应贯穿始终,不能出现只重低年级教育,忽视高年级教育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担当意识、服务意识、奉献精神,极具时代责任感的可靠接班人。

二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每一环节。高校贯彻落实“全过程育人”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每节课、每一天、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作为思想政治参与的主体,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汲取营养,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通过传帮带的作用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同时,学生与老师也可进行有效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开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三)聚合各方资源,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

“全方位育人”模式是一个全方位、系统、完整、开放的模式,它倡导整合一切资源,调动所有力量形成合力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这项浩大的工程建设中。

一是要强化党团建设,正确引领育人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导航灯,指引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朝正确的方向前进。党团建设在思想上起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大学生党团支部建在班级,党建带团建,团支部紧密围绕党支部开展各项工作。因此,高校党委要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同时要立足于经常性工作,抓好党风建设,让党组织在高校这块净土上为广大教职员工以及众多学子树立光辉的榜样,增强党的号召力和威信力,发挥党的先进性,带动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二是要创新学术载体,主动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学术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术创新与交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是全方位育人模式的重要着力点。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更加接地气,更加适应时代的变化,更能引起青年学生的兴趣。老师们要积极创新转变讲授形式,变说教为说理,变灌输为互动,把课上好上活,树立与时俱进的新教学发展观,形成教育为本、以德为先的新教学理念。

三是要浓厚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和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这充分肯定了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彰显高校的思想政治理念和特色,有利于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引导,有利于鼓舞和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形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良好氛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四是要积极借助网络平台,建设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和知识传播的重要领域、师生学习生活的新空间、高校教学和管理的重要载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必须紧紧围绕互联网展开,不能仅仅依靠传统手段、单一手段、线下教育,应主动把握“互联网+”的新形势,必须善于运用“互联网+”创新教育载体,结合广大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深刻道理通过新媒体手段讲清楚、讲透彻,为思想政治工作拓展空间,努力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五是要打破教育空间限制,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新世界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发展,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偏执于一隅,无法真正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健康向上发展。学校是承担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促进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要进一步重视开发家庭和社会资源,特别是要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的必修科目,要为大学生生提供实践平台,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精心组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建立气以学校为主体,家庭和社会为两翼的联动机制,使学校、家庭、社会相互整合、互为补充,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