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杨泽林等:浅谈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
发布时间:2017-06-02 08:40:39  阅读次数:8164次

  高等院校的传统教学,常以教师为主导,尤其是文科教学,教师多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与时俱进的态度和决心。“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授课模式长期唱主角,学生的学习大多意味着记笔记、背笔记。这种教学模式在很长时间内,虽然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也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教学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脱离了社会实际需要。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全新的生活方式会改变人们的观念,随之也会让人们的思想发生深刻的变化。知识和信息已经成为了社会的重要资源和财富,这就会更需要创造性人才。

信息时代的教育,如果不能重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发展、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就走在了时代的后头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不能重复传统大学的路子,要走出一条改革新路,去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在知识储备、能力素质提升等方面,做好准备,否则,就会适应不了如今教学的需要。

首先,教师必须完成观念的转变,要从知识的“拥有者”、“提供者”,转变为学生精神的提升者、学习的促进者和心灵的陶冶者。

高校教学环境相对较为封闭,很多教师满足于自己课堂上的小天地,不思改变,很难让学生体验到经典之美。高校教师与社会接触少,评价标准又倾向于科研而非教学,满足于埋头书斋做学问,而与社会日益脱节。教师的角色由主演而转变成为教练,这样可以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的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这一切都给了老师很大的挑战,老师的授课思路需要大幅度的调整,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体系必须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不应该单纯依附于理论教学,而是应该独立地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要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理论与实践逐步融合的过程,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的过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真正的目的即在于构建一个实践化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进行以信息素养为基础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人素质的提升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其次,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全方位提升自己。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如何提升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一大难题。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是实现教师队伍由知识传播型向技术研发应用型转变,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呢?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毕业设计、公共课设计等方面,一系列展开教学改革,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以实现向研发应用型的转变。

    教师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注意到教学知识的结构性、层次性,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课程间的交叉性,根据各专业方向的不同特点和行业需求,打破理论化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设置模块化。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积极将企业文化、技术、标准纳入教学内容,创设、开发自己的课程、教材、讲义,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相互配合,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真正解决应该教什么的问题。麻州的一所公立学校会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寻找资料,而亚利桑那州一所高中,他们的课程更直接与人类学资料库相连接,学生常常会从不同来源取得不同观点交锋的碰撞的知识理论,这样,在思考中,学生就从中学到了如何慎思明辨与追根究底。这就是科学的精神,而大学的意义尤其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要能构建起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改革课程体系,信息化教育系统会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当学生在课程平台浏览微课视频、听音频,并在课前能结组完成任务的时候, 实际上已经展开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改变了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以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需要重新设计学习大纲、学习要求、任务单、学习重难点、学习内容、测试题、作业、拓展资源、题库等方面的内容,还有其他教学资料等,作出适应调整,全方位实现学习方式的革新与改变,这种学习模式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还要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把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如运用启发引导、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于一体,这些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内容或技能,学生面对要求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这对他们无疑是个挑战,必将会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生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需要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这是真正从内心感到需要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通过网络学习系统,学生得以突破时间、空间之限制,与全球各地的学校、图书馆库相连接,瞬时取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与知识。作为老师而言,在教学中,如何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服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考核方式上,教师要能根据课程性质特点,确定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在方向上重视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训练等方面的考核,变末端考试为过程监控、变知识考试为能力考核、变个体竞争为多元协作。如方案汇报、项目设计、阅读汇报的方式、“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小组调查报告、案例演示、情景剧表演等多样化考核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全方位思维,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现场考查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会自己思考、总结相关问题,加强学生系统、科学的分析能力。考核方式的改革思路,重在减少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减弱期末所占比重;把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课外实践等都作为成绩的重要衡量指标,增加考核学生课程学习环节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考核重点放在动态化的过程考核,而非单一的期末分数。这种考核要求过程追踪,使教师对学生的阶段学习成效有较全面的了解,以便在后续教学中进行相应的调整,为尽可能体现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水平和应用与实践能力

另外,在毕业论文(设计)、公共课及选修课的设计方面,也需要重新进行安排与设计,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参考各地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创新课程设计,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手段,如在线学习、集中授课、讨论互动、纠偏解惑、小组协作、个别辅导、情境展示、书面作业等,新颖地课程设计,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21世纪新的挑战,也是教育改革的重大契机,每一位老师都应抓住机遇,在这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信息不仅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必然改变着我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还有更多的是对新世界的认知及其把握。这个是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新的课题。作为老师而言,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强化转型意识,忧患意识和服务意识,尽快实现由知识传播型向技术研发应用型转变,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最终完成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特色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体系构建,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实践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