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李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7-06-02 10:58:19  阅读次数:12793次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于20世纪在发达国家中率先兴起。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对此高度重视,并于20世纪末开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探索,教育部先后颁发了相关文件,对高校提出了明确要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举措,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大改革。今年,本人更多的参与了我校的此项工作,结合学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认真学习研究,并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思考深入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与方法。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源

(一)创新教育的起源

“创新理论”最先由约瑟夫 熊彼特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1912 年美籍奥地利著名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 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用“创新”理论解释并阐述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他探讨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把创新与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严格区别开来,认为“创新”是经济概念而非技术概念,“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将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以求形成新的经济能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受约瑟夫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创新成为教育的新思潮,“创新”教育旨在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最先诞生在美国,20世纪70 年代后期在其他发达国家逐渐兴起。

(二)创业教育的兴起

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各种创业综合素质,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是培养其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尔斯梅(Myles Mace)教授率先在MBA教学中开设了一门创业课程——《创新企业管理》。20世纪末美国多数院校开设了创业课程,并设立“创业教育项目”。美国是较早在大学进行创业教育且具有完备创业教育体系的国家,已经建立了课程体系健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适当、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发展成熟,以及法律对创业培训和小企业孵化保障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目前,发达国家均先后采取相关措施开展创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 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为了方便毕业生创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 提出了相对于以知识教育为主的“学术性护照”、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职业性护照”之外的以创业能力教育为主的“第三本护照”的主张。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发展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阶段

在国内最先将创业计划大赛引入高校校园的是清华大学。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并率先在本科生教育及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了《高新技术创业管理》课程及“ 创新与创业管理”专业方向,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1999年,由共青团中央等有关部门举办的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大赛汇集了全国一百二十多所高校三百多件作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1999年6月国家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2002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大学开展了教育工作试点,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实践探索,在高等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

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发展阶段。《意见》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意见》从战略的高度指出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还对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出了明确方向。

2012年教育部发出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知,将28所部属院校和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方院校列入项目试点名单,对这些高校给予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意在促进高校教育观念的转变,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适应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

2012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为高校创新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 李克强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业界学界纷纷响应,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015年5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

见》(国办发【2015】36号)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提出明确要求。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改革的突破口。”

36号文件》要求:“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36号文件》还从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资源配置、学分学制等环节作了指导性要求。

2015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

见》(冀政办发【2015】31号),贯彻落实国务院《36号文件》精神。要求;“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不低于32学时的创业教育基础必修课。”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其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注重思维开发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发展,使大学生走向社会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为未来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专业技能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与促进大学生就业有密切的联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率,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从社会发展的视角考量,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率是使大学毕业生能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时代对教育发展的需求。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提升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及核心要素,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及外在表现形式。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的缺失

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从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上对传统教育的一种超越,是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的深刻变革。但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更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创新和创业不可划等号,而多数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在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和缓解就业压力上,把创新创业教育同就业指导教育混为一谈,这就偏离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实质。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讲课和相关的讲座上,讲授人偏重于创业教育,过多强化了为就业服务的观点。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2010年5月教育部《意见》指出: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中;二要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三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上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应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导论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及思维开发和心理承受能力;二是在专业教育方面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形成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才刚刚起步,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有待完善。更多的是增设一些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上。也有的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基地等,但绝大多数院校还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融入专业教育的全部过程。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不足,

目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导论课程教学的师资严重缺乏,既存在数量不足,又存在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技能不强的问题。多数高校“现有承担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以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他们有一定的就业指导理论基础和学生教育管理能力,但对创新创业知识的讲解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没有较多案例和实践经验与学生分享,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不仅在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在业务能力和实践经验上也与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所要求的相距甚远。”

(四)教学手段滞后

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手段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创新创业教育实验、教学设施建设滞后,多数院校还没有建立起能满足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验室;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媒体教学也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与创业精品课程数量少,课程资源共享程度低,一些创新课程名不符;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滞后。实践基地欠缺,多是以企业参观,实训室模拟实训等形式,缺乏实效。校企协作教学对多数院校来讲还只是停留在理念或探索阶段。

(五)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学生积极性不高

多数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舆论宣传滞后,校园创新创业教育只有教务、就业、学团等部门关注,还未引起全面的重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挑战,它既不仅仅是增加一两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不仅仅是开设一两个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更不仅仅是几个部门的事,而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树立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全面改革。

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对创业的意愿普遍不强,有80%的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冷淡,根本就没想过要创业;只有11%的学生对创业的态度较强,表示有创业的想法。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偏颇理解;二是社会对创新创业营造的环境还不够,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三是部分学生对自主创业缺乏信心。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认识方面的因素及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实践的时间较短等原因,也有客观上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此种现状必须尽快改变,否则,将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将会被发达国家抛得越来越远。

五、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举措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新时期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为高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人才的战略转变,它不仅仅要求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必须转变,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全体学生的思想、理念也必须发生根本性转变。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其中的某个阶段,要把这种理念落实到教学的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之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从大的方面说这项改革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常态的要求,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因此,要在深入学习、领会有关文件的基础上提高认识,借鉴发达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本校实际,把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二)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有效地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开展,高校应努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三三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即“三层次、三平台、三保障”,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

1.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第一课堂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必修课领域,并注重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举措。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面向所有大学生的普及化教育(即创新创业基本素养的培育)和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化教育(即通过与各个专业教育的具体结合,达到二者的双赢),以及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化教育(即对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的深层次教育)三个目标层次。三个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这一课程体系充分纳入高校培养计划,充分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般化与个性化的全覆盖。

2.搭建立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实践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尤为关键和迫切的任务,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托相应的实践平台来实施,高校应着力构建以培养创业能力为核心、集九大模块于一体的立体化的“三平台”实践体系。

1)创业教学实践平台

创业教学实践是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着力点。一是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实践训练中心的作用,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进行基础性的普及,通过一定课时的强化、巩固,使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全方位提高;二是可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学科创新基地”在创新理念的引领下,基地的所有实践活动全由大学生自主设计、研发,从而激发和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三是应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载体,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创新创业研究项目的设计、准备、撰写工作,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尝试性地开展科学研究。

2)创业模拟实训平台

创业模拟实训是连接创业知识和与创业实战的桥梁和纽带。第一,可充分利用各级各类高校教学示范中心的现有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模拟课堂实训项目;第二,可多方筹集资金,购买与创业实训相关的软件,建立包含企业创建与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互联网模拟仿真平台,让学生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接受在线“模拟公司”的创业实训;第三,开展精彩纷呈的各级各类学术科技竞赛活动,最大程度地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最终达到提升其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3)创业实战综合平台

自主或合作创办企业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一是,应尽可能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业实战体验活动,比如“中国创业实习网”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二是,选取高校有利位置,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岗(亭)。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在学校合理位置设创业岗(亭),选取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开始创业实训, 以公司股份制模式运营,自负盈亏,高校可根据实际需要提供启动资金贷款;三是,可启动大学生创业实践室,专门为那些利用互联网开网店的学生提供实战平台,从而达到“虚实相间、动静结合”,最终创建出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集虚拟演练与实战体验于一体的创业实践综合平台。

3.制定全方位的创新创业保障措施

为有效推动课程体系建设,搭建实践平台,高校应积极出台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长效保障机制,积极制定“三保障”规划,即创新创业组织机构保障、创新创业师资保障和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保障。

1)组织机构保障

高校应积极建立符合自身校情的组织机构,整合资源、发挥合力,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首先,学校应成立一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具体事宜,相关部门负责人必须参与)。其次,各院系成立二级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具体负责,相关教师参加)

2)师资保障

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逐步形成校内优质师资与企业兼职导师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并定期开展师资队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大力挖掘优质教学资源,紧紧围绕创新创业相关主题,按照课程建设动态进行聘任。积极聘请优秀校友、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来校担任教师或创业导师,最大程度地点燃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和热情。

3)服务保障

高校应提供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保障,为创业大学生在产品孵化、技术挖掘、商品运营等提供全程配套服务。启动“创新创业课程中心”“社团创业管理中心”、“创新创业生涯规划工作坊”、“创业事务代理中心”等多功能中心,创建设施齐备的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增强服务管理水平;通过完善服务体系、增加经费投入等措施,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激励机制;建立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及时为在创新创业中遇到问题的学生解惑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