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2017年高教信息第3期
发布时间:2017-09-13 10:19:49  阅读次数:2508次

 

2017 年 第3期

 

河北北方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编制

 

 

☆ ︽︽本期导读︽︽


中国高教如何借力一带一路

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就业率呈平稳态势

复旦大学启动改革重塑本科教育

挖掘高校高价值,专利为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河北省将设邮政快递相关本科专业 

 

 

 

 


中国高教如何借力一带一路

信息来源:北京教育(高教),时间:2017516

高金萍(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中国高等教育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精髓——开放、包容,并以此为契机,持续实践、修身自强,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所谓开放,依据教育部发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高等教育应在建立“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中担负起基础性和先导性责任,通过“合作办学、师资培训、人才联合培养与教育援助计划,推进政策、渠道、语言、民心与学历的相通与互认”。在开放的过程中,快速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把中国高等教育的世界影响力从人文交流,向区域秩序、经济贸易领域延伸。所谓包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资源禀赋各异,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合作空间很大,合作中产生的风险也很大。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合作共赢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伟大目标与教育对外开放的现实要求妥善地结合起来,把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统摄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之下,对内加强沿线国家语种人才培养,尽快推出一些能够适应沿线国家需求的科技、文化人才;对外扩大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规模,广泛拓展“知华、友华、亲华”的留学生。

王润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史论部主任):“一带一路”的“五通”策略的提出,对中国高等教育海外合作办学有很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五通”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借助“五通”政策,中国高等教育可以在工程建设、金融经济、酒店管理、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开展国际间的教育合作,能够让学生在不同跨文化领域实现“语言-文化-能力”的真正提升,培养能在国际上进行交流的高级人才。而中国高等教育该着力的地方,则正在于用世界听得懂的话语,讲好中国理念,从学术的角度先进行精英阶层的沟通,进而影响“一带一路”国家沿线的普通民众,最终达到民心想通的境界。保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成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互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中国已经成为跨境教育主要的输入国和重要的输出国。中外合作办学应该坚持优化办学,依法办学和规范办学。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要科学认识 “一带一路”。一是要将高等教育事业置于“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思考,从而确定为其提供全面服务的方向、内容、路径和措施。要积极参与、提供全面支撑,而不能袖手旁观;二是继续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根据新的形势,调整培养方向,创新培养方法,加快“双一流”建设,以适应“一带一路”的需要;三是进一步加速与其他国家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既要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也要向国外讲述中国的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使高等教育合作共赢真正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蒋朗朗(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近年来,“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高校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频繁举办,中国诗歌作品再次走进了国际读者的视线,掀起了一轮中国诗歌热。在做好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传播者的同时,高校还应积极为“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承担起智库的作用,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将开展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教育科研活动纳入全面治理教育结构、学校布局和人才培养计划中。以北京大学为例,2015年以来,学校与沿线20多个国家合作打造“一带一路”相关课程,举办了数次“一带一路”主题论坛或研讨会,拟成立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全面研究,通过整合各方力量,以国别研究为基础,加强和凸显学术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需求。

刘长旭(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助力高校学科建设。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外交互动、法律保障、教育相通、民俗交流、语言助力、人才支撑等多个需求,这为高校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提供了新动力。二是主动与社会对接,推动高校智库建设。“一带一路”是系统工程,中国文化、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地方政府也要走出去,无论是政策研究与咨询,还是政府与企业规划的研制与落实,高校的智力参与必不可少,高校统筹资源、加强智库建设获得新契机。三是开展文化交流合作,丰富高校办学国际化内涵。壮大“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搭建中外合作研究院,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开展师生互换交流,在促进民心互通中丰富提升高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展望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的新前景。

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就业率呈平稳态势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时间:2017年06月14日

  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6%,与2015届(91.7%)基本持平,略低于2014届(92.1%)。其中,本科院校2016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8%,高职高专为91.5%。从近三届的趋势可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呈现平稳态势。

2016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评价的全国样本量约为28.9万,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1313个专业,以及毕业生能够从事的635个职业、327个行业。

对于每年都备受关注的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报告指出,2016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93.6%),其次是工学(93.5%),最低的是法学(84.9%)。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护理学类(95.4%),最低的是历史学类、法学类(均为86.1%)。就业率前三位的专业是软件工程(96.5%)、工程管理(95.9%)、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95.8%)。此外,报告还指出,根据今年就业蓝皮书中新增的中华英才网研究院数据报告,在本科各学科门类中,毕业生简历平均被企业下载数量最多的是管理学(5次),其后为经济学(4.2次)和工学(3.4次),最少的是历史学(2次)。

   报告发布了2017年的“红”“绿”牌专业:历史学、音乐表演、生物技术、法学、美术学、生物工程为红牌专业,其中,音乐表演、美术学连续三届是红牌专业,此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艺术、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广告学则成为绿牌专业,其中,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连续三届是绿牌专业。这些专业为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是需求增长型专业。

  2016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为3988元,比2015届增长了262元。其中,本科院校2016届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为4376元,比2015届增长了334元。高职高专院校2016届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为3599元,比2015届增长了190元。从近三届趋势可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呈现上升趋势,也高于城镇居民2016年月均可支配收入(2801元)。

  报告还指出,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显著高于农民工。2013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为6667元,比2016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高3392元,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为5312元,比2016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高2037元。高等教育回报在三年内效果明显,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后发力较强。

复旦大学启动改革重塑本科教育

信息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时间:2017年06月21日

今后,复旦大学每年将有约350名优等生拿到与众不同的打上“优等印花”的本科学位证书,还能得到盖有校长签名章的推荐信,以及导师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这一“本科荣誉项目”所有学生都可申请,只要愿意挑战更高难度的大学分课程和研究项目。复旦大学今天宣布启动实施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将通过系统性、制度性的整合革新,构建“2+X”本科培养体系,加强基础融通,促进多元发展,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融合育人系统,到2020年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本科生教育体系。

复旦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共分为六大部分22条内容,包括一系列基于“通识教育-拔尖培养-多元选择”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包括构建并完善本科“2+X”培养体系,强化通识教育,实施本科“荣誉项目”,以精英教育要求完善课程体系与内涵建设,推行“学程教育计划”,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发展机会;加强书院育人平台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能级;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有效贯通从教室到书院、科研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海外游学、网络新媒体等六个维度的育人空间,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育人系统。

据介绍,复旦大学将以老校区为承载区,将邯郸、枫林两个老校区作为本科生四年教育主要基地,以修身养德中国学堂文化与现代书院环境和领先的通识教育中西先进育人文化融汇贯通为特色。学校计划新建信息与智能化技术实验中心、人文与自然科学实践中心等5个交叉实践创新平台,新增本科实验教学平台约4万平方米,新建或改造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文体活动场所5万余平方米,还将成立教学设施与资源保障中心、教学质量保障评估中心等7个机构,建立健全制度化规范化文件11份,完成200门在线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

复旦大学计划到2020年本科招生3500人(不含留学生),新增或调整设置西班牙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气科学、能源化学、新工科等专业。此外,学校还将推进先修(AP)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学有余力的中学生提供优质课程资源。

“2+X”培养体系,打开学生多元发展“旋转门”复旦大学正在构建通识与多元选择有机结合的“2+X”培养体系,即本科前两年着重开展通识教育和大类基础教育,专注基础融通;从三年级开始,根据学生个性化、多元化成长需求,构建互相贯通的多维发展空间。学生既可以在本专业纵深学习,修读荣誉项目课程或各类卓越培养计划,强化学术训练,实现本研贯通培养;也可以开展跨学科横向学习,或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等。

复旦大学探索实施的本科荣誉项目,以富有挑战性的荣誉课程和高标准的科研实践为核心,其中,荣誉课程将设置更多大学分课程,具有明显高于普通课程的教学深度。学生完成荣誉项目培养方案的内容并达到相应标准的,经院系认定、学校审核后,学校通过授予荣誉证书、专项奖学金等形式予以表彰。学生若直升本校研究生,享有“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导师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的优惠政策。据悉,到2019年,首批参与荣誉项目的本科生将有机会获得荣誉学业证书。到2020年,所有院系可能全面铺开荣誉项目教学。

复旦大学还制定了“学程教育计划”,鼓励学生在主修专业之外,系统修读其他专业的基础课程或特设主题的系列课程,获得更多交叉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学生修完某个专业或主题规定课程、成绩合格,可获得“复旦大学××专业(或主题)学程证书”。

根据《行动计划》,复旦将着力打造从教室到书院、科研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海外游学、网络新媒体等六个维度的融合育人空间,还将探索书院教育成绩单为基础的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国际学生书院,并推进全员导师制。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将设置“创新创意创业”专项教育课程,并设立创新交叉实验室、创新实训湾、以及由学生自主创立的各式创新俱乐部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公共性服务。

除各种国际化合作办学项目外,复旦大学正在试点建设海外教育中心,目标是让50%以上本科生在读期间都能获得海外访学经历。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表示,复旦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体系,目的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高校“双一流”建设中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问题,针对当前本科教育教学薄弱环节推进改革。

挖掘高校高价值,专利为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时间:2017年08月21日

当今中国,正处于由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这一特定的历史进程中,高校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和运用应该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重心。挖掘和培育高校的高价值专利,将有力支撑我国经济实现创新发展。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言,要建立高价值专利的开发、质量监控和成果转移机制。

一是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专利技术研发机制。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与市场的有机对接,引导科研人员围绕市场需求开展专利订单式研发、投放式创新,并针对市场进行专利申请布局,从源头提高专利申请质量。二是要建立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申请审核机制。在提交正式的专利申请文件之前,单位对于拟申请专利的科技成果要进行专利评估,通过建立专利申请审核机制进行质量控制,提前淘汰不必要、不适宜进行专利申请的科技成果。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则进行专业化的专利培育,使之成为高质量的专利。三是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专利成果转移机制。通过“市场之手”,采取技术许可、创立公司、资助研究以及合作研究和咨询等途径,来促进高质量专利成果的商业化,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中的高价值专利。总之,全社会要达成共识,共同打造有利于高校的高价值专利培育、运用和保护的社会环境。

河北省将设邮政快递相关本科专业

信息来源:燕赵都市报,时间:2017年08月18日

 日前,河北省邮政管理局、省教育厅联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河北邮政行业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增设邮政、快递相关本科专业,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等措施,实现全省邮政职业教育规模稳定增长、邮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邮政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

在专业设置方面,河北省内职业院校将围绕邮政业与电子商务、交通运输、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改造教学内容,加强邮政、快递相关专业建设。有关高校将围绕邮政行业转型升级,增设邮政、快递相关本科专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探索邮政、快递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等培养输送邮政、快递业务骨干和高层次教学科研人员。

在师资建设上,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实行邮政、快递相关专业教师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逐步加大培训力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

在经费投入方面,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会同财政等相关部门,建立与本地邮政行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邮政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并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当地开设邮政、快递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