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高等医学院校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三重逻辑”
发布时间:2023-12-20 23:41:13  阅读次数:3955次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围绕“建设教育强国”进行全面系统深刻阐释,为加速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纲领性指导和遵循。


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居于龙头地位。高等医学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实施主体,拥有将“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三者结合的显著优势,必须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根本政治保证,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提升高校科技贡献值的实践逻辑、为党和国家储备人才资源的发展逻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教育。


以人民至上为价值逻辑,把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也赋予了教育新的战略地位,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出的重要纲领性原则,意义重大、意蕴深远。


党的领导筑基政治保证。高等医学院校须全面强化党的建设,用好党的领导这一根本政治保证,发挥这一“最大政治优势”,把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消解西医教育裹挟的西方不良意识形态影响,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全面提升治理管理现代化能力水平、创新开展并协同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且内化为医学教育的主流价值观念,持续探索、深入推进高等医学教育本土化生长、走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教育。


心有全局方可谋好一域。坚持并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立足教育第二个百年大计,在办校治学中牢记“国之大者”,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刻理解并科学把握“两个大局”内涵特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讲话精神,守初心担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需全面对标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任务,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高等医学教育的奉献担当作为服务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胸怀赤诚自显为民情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性需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处于快速老龄化向深度老龄化迈进阶段;且慢性病呈现出高发态势。这表明对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必将随之增加。高等医学院校应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优化学科设置、调整专业结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医学及相关学科专业人才,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提升人民健康质量输出人才保障、提供人才支撑。


以提升高校科技贡献值为实践逻辑,强化医学基础研究


医学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和探索性研究,是医学科研体系的基础。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医学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结合点,应瞄准人民群众重大疾病难题、临床应用中的“卡脖子”技术等开展基础研究,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科技贡献值和社会贡献度。


一是培育医学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医学基础研究的发展和突破,也必然以高质量科研人才为支撑。其一,树立开放的国际化人才引育观,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加强人才考核评价,为人才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任人唯贤、不拘一格,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其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一方面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党管人才、党组织服务人才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思想引领作用,激活高层次人才服务人民、勇攀科研高峰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深化改革创新,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协同创新,创新人才工作政策、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推进人才培养使用、服务管理、评价考核、晋升奖励等系列规章制度的学科完善。其三,涵养良好的文化生态。医学基础研究周期长、见效慢,坐得板凳十年冷,放能拨云见日、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方面应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另一方面,应倡导尊重个性、宽容失败的理念,持续涵养有利于人才在高校“安下心、扎下根、创新绩”的良好文化生态环境。


二是建设一流研究平台、驱动成果转移转化。


依托国家级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及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等一流研究平台,聚焦临床治疗中的重大问题,整合基础医学、药学、临床医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研究人才力量,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从基础理论上进行创新突破,打破路径依赖、技术关卡;进一步提升“基础+临床”科技攻关精准度,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提升疑难重大疾病的诊疗能力。


探索创新“从书架到货架”的全链条技术转化模式,加速推进成果转化。一是探索政校企合作机制。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政校企协同研究网络,如共建实验室、技术创新联盟、技术转移机构及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等。二是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制。明确相关管理机构和职能,建立成果转化管理平台,加强对成果转化的管理、组织和协调;健全绩效评价机制、收益分配政策和奖励激励机制。三是用好人才核心优势。高校科研工作者是技术转化中的智力供给因素,高校需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人才”这一核心智力供给要素优势,协同其他转化要素推进转化落地。


以“储备第一资源”为发展逻辑,培养医学及相关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加强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客观需求。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总体仍显匮乏。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切实肩负起培养人民健康卫士和医科及相关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之重任。


一是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理清高等医学教育本土化成长进程、规律及挑战,探索建设医学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深化数字化教育改革,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调整专业设置,创新教育理念和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方式等。如落实好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推进学科融合发展,探索本科生精英化教育等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基础课程整合改革等,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探索构建特色鲜明的高等医学教育的中国方案、中国路径提供生动有力的实践支撑。


二是协同推进思想引领与素质提升。


医学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医学及相关专业拔尖创新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高等医学院校在立德树人过程中,需把强化思想引领与素质提升协同推进,以“三全育人”为主线贯穿其中,力求实现“1+1>2”的育人效果,达到提升政治素养、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学生成长内生动力的目的,为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植土强根。


首先,坚定不移强化思想引领,多措并举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矢志不渝奉献祖国、服务人民。其次,持之以恒强化素质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医学及其相关学科课程建设,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春风化雨,熏陶并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学习潜力及学术旨趣,培养创新思维、涵养医德医风,为医学生成长为大医生、医学科学家等拔尖创新人才厚植核心素养,为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储备人才第一资源。


作者:任文杰,系新乡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来源:《 河南日报 》(2023年12月15日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