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2017年高教信息第1期
发布时间:2017-04-10 10:13:11  阅读次数:7034次

 

高 教 信 息

 

2017 年 第 1期

 

河北北方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编制

 

 

︽︽本期目录︽︽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召开

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读

高校要走自己的育人之路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召开

信息来源:河北省教育厅网站,时间:2017年2月21日

2017年2月17日,京津冀三地在河北廊坊召开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总结交流三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研究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工作措施。京津冀教育部门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需求引领,突出问题导向,加强沟通协调,在有序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区域教育协同发展。

此次会议发布了《“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专项工作计划》和《京津冀教育对口帮扶项目计划》,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三地签署了推进基础教育一体化协议。教育部、三地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育专家、相关学校负责人等还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进行了分组座谈。

根据计划,下一步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重点在以下方面进行推进:

1.教育领域非首都功能疏解合作项目。三省市共同探索完善高校搬迁、建立分校、合作办学等机制,加强疏解承接地教育合作,完善疏解学校新校区建设及运行资金、建设用地、教师工作生活、学生学籍等方面的政策保障机制。

2.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津冀毗邻地区教育统筹发展项目。合理规划区域教育发展,高品质配置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资源,支持北京市教育资源在河北廊坊北三县创新机制建设优质学校。重点推进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三地基础教育协同发展。

3.京津冀基础教育合作项目。鼓励采取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结对帮扶、委托管理、开办分校等方式,引导北京、天津优质中小学与河北中小学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完善基础教育数字化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京津冀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4.京津冀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项目。推动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在河北省联合建立教师培养培训重点基地。联合在河北省开展“教师校长百千万工程”。三省市互派校长、教师、管理干部等挂职交流。完善三省市高校间教师访学交流机制。

5.京津冀教育对口帮扶项目。北京、天津发挥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比较优势,主动输出优质资源,在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技术技能人才对口支持培养。加快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分校建设进度,全力支援承德地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

6.京津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合作项目。组建若干跨省市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合作建设一批职业院校培养和实训基地。开展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试验,建设跨省市职业教育专业群,探索建立三省市职业教育学习成果互通互认机制。

7.职业教育统筹协作平台建设项目。积极争取教育部等部委支持,吸收并扩大三省市政府部门、学校、行业、企业参加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平台,推动资源共享、产教融合、师生交流、就业创业等。

8.京津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作项目。定期举办工作研讨会,开展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挂职研修,共享三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教育资源,联合评选京津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

9.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共享项目。继续推进组建京津冀高校联盟,促进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和师生交流。建立三省市高校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库。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高校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三省市高校、科研院所试点联合培养研究生,实现资源共享。

10.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科学研究项目。发挥专门研究机构作用,深入研究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政策、机制,形成一批理论成果。

根据计划,“十三五”期间,京津冀将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由北京市、天津市重点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领域,对河北省张、承、保三市及21个贫困县进行对口帮扶。

“一”:建设一所高职院校。由天津市出资,支援承德市建设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分校。由天津中德提供职业教育品牌、教育教学指导和专业建设标准,协助学校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十”:建立21个教师培训基地。推动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在受帮扶地区的21个县,每县建立一个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免费培养张、承、保地区贫困县教师。充分发挥教育部在天津设立的“国家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作用,对受帮扶地区职业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开展系统化培训。

“百”:建百余对合作学校。通过“手拉手”、建联盟校等形式,组成100余对中小学校、幼儿园、职业学校,开展互访互学等校际合作交流活动,提升受帮扶地区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千”:实施千人交流合作项目。每年互派中小学校长、幼儿园长、骨干教师、职业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250人,四年1000人,进行工作交流和在岗培训。根据受帮扶地区学校实际需求,由京津相关区县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受帮扶地区学校开展支教送教。

“万”:免费提供万节优质课资源。加快基础教育学校图书资源、电子信息资源等共享,为受帮扶地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与学习资源。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向21个贫困县免费提供不少于10000节优质课资源。

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读

信息来源:教育部网站,时间:2017年02月16日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已于2016年12月16日经教育部2016年第49次部长办公会议修订通过,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细化了大学生入学的复查内容、转学与转专业条件,严格要求大学生恪守学术诚信,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可以计算学分……。我们通过分析以下新规定的一些重要修订内容,为学校师生、家长解读高校大学生管理、人才培养的新特点、新要求。

一、新规定修订——强调办学方向、立德树人,坚持以人为本

“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鼓励和支持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以适当方式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与学生权益相关事务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同时,通过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自我管理,首次明确大学生主体地位。

二、新规定修订——创新创业、论文专利、网络课程都可算学分

“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授权等与专业学习、学业要求相关的经历、成果,可以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具体办法由学校规定。”,“学校应当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可以建立创新创业档案、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参加学校认可的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学生修读的课程成绩(学分),学校审核同意后,予以承认。”

针对近年来奔涌的大学生创业浪潮,新增“参加创新创业、论文专利”可以计算学分的管理规定,并要求高校建立档案、休学、提前毕业等配套措施,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俭学活动。也顺应不断涌现的创新授课方式,要求高校认可网络课程成绩,便于大学生更加灵活地选择教育的时间、方式。

三、新规定修订——新生入学需要复查,弄虚作假将取消入学资格

“学校应当在报到时对新生入学资格进行初步审查,审查合格的办理入学手续,予以注册学籍;审查发现新生的录取通知、考生信息等证明材料,与本人实际情况不符,或者有其他违反国家招生考试规定情形的,取消入学资格。”,“复查中发现学生身心状况不适宜在校学习,经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需要在家休养的,可以保留入学资格”

新生报到时要求高校对于学生的录取资格、身份信息、身心状况、专业水平等进行复查,力求避免在考试过程、考试成绩、专业能力、录取资格等方面弄虚作假、违规犯法的学生进入高校。

四、新规定修订——强调公开、细化救济途径,确保公平的阳光照耀高校

“学校应当制定学生转专业的具体办法,建立公平、公正的条件和程序,健全公示制度。”,“学校对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以及确定推荐免试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公派出国留学人选等赋予学生利益的行为,应当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和规定,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选拔、公示等制度”,“学校应当制定学生申诉的具体办法;健全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组成与工作规则,提供必要条件,保证其能够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

新规定通过转学、转专业、奖励与表彰、处分申诉等制度完善和细化,确保大学生相关的权益得到公平、公正地保护。在申诉方面,对于处分、处理决定,明确了邮寄、留置、网站、媒体等送达方式,申诉期限要求从学生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处理或者处分决定之日起计算,确保学生的知情权及其他合法权益得到很好的保护。

五、新规定修订——注重学术诚信教育,学术不端可能取消学历

“学校应当开展学生诚信教育,以适当方式记录学生学业等方面的诚信信息,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对有严重失信行为的,可以规定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对违背学术诚信的学生,可以对其获得学位及学术称号、荣誉等作出限制。”,“对以作弊、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的,学校应当依法予以撤销。”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是整个国家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规定明确要求大学生要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加强学术诚信教育的同时,采取了建立诚信档案、建立惩戒机制等措施,对于失信、学术不端的行为,给予处分,甚至开除学籍或取消学历学位证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成为高校改革创新的关键点,高校学生管理正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基于依法治国、国家多元化人才需求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背景,教育部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应时而生。新《规定》的出台为高校办学理念指明了方向,规范高校学生管理行为,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确立了制度保障。

高校要走自己的育人之路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时间:2017年01月22日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70多所高校的书记校长齐聚2016大学校长论坛,围绕“坚持立德树人 建设一流大学”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一、坚持特色办学,以立德树人为本,建设有国际视野的学术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在致辞中表示,虽然大学的使命和责任越来越丰富,“但必须坚守的立身之本,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立德树人。”北京邮电大学校长乔建永认为,一流大学“主要看它能否长时间、不间断地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连续地产生对人类经济社会有深远影响的科研成果。”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黄庆学认为:“我们必须把立德树人放到教书育人的中心环节,必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用两个“能不能”形容世界一流大学,即“能不能培养出一流人才”和“能不能吸引一流学生之后通过培养学习成为一流人才”。

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双一流”的关键是什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强调要争取“四个一流”,即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大学是总目标,一流学科是重要条件,一流本科是根本,一流专业是基础。”“师资建设一定要有面向国际学术界的视野,还要具备有利于创新、符合创新规律的自动化体系”。内蒙古大学校长陈国庆从地方大学的角度讲述了探索建设“双一流”大学的经验。河南大学副校长张宝明也认为,应该利用自身的科研平台,进一步开放与国际著名大学的合作。“特色没有高低之分,特色就是一流”,吴仁彪坚持特色办学。黄庆学则对校长们提出了期待:“每一位校长都应该积极成为改革家。当然在成为改革家之前,还要努力成为政治家、教育家。成为这三‘家’,就是一个建设‘双一流’的称职校长。”

   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高校评估体系

吴岩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的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是回归高等教育根本和本质的冲锋号。”在“如何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分论坛上,深圳大学副校长黎军认为:“人才培养,特别是一流本科人才的培养,应当作为一个高校的核心任务来完成”,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完全可以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针对所在学校现代医药、中医药、民族医药“三位一体”的格局,内蒙古医科大学副校长阿古拉强调:“大学一定要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任务,其他诸如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都应作为支撑,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高校在人才培养能力方面,有哪些欠缺和短板?黎军提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政策导向问题,“如果没有好的政策导向,科研人员的精力有可能全部放在科研上,而忽略了人才培养这项核心工作。”为此她建议,将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的评估相结合,“比如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中,把教学、人才培养作为重要指标考虑进去。”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春光主张,人才培养应从教师和实践两方面入手,“我们过去的本科教育更重视理论教学,虽然教育部对各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各高校在实践教学这件事情上,做得还不到位,需要加强。”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云国宏则认为,人才培养的短板主要在于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及时对接社会需求。为此,内蒙古师范大学采取了四项措施: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围绕转型发展和创新创业两个核心问题,积极与企业、研究院所等合作,从课堂、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服务对象出发,开展培养模式变革。

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力推动研究成果转化

谈及大学创新,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李树忠表示,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科研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创新。所以“我们的大学要守成,更要创新。”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朱健梅认为,一流大学有两个共性的特点,一个是顶级的师资,另一个是能够培养顶尖学生和进行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表示,要看大学及其培养的人才对社会、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作出的贡献。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张海兰提出“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阶梯式教育”的观点。阶梯式教育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针对新入学的低年级学生的普惠式教育,主要挖掘创新意识;第二是精英式教育,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提供平台施展才华;第三是典型式教育,在学生有创业意识以后,给予扶持,将一些项目孵化出来。武汉轻工大学副校长侯永清的发言就如何为地方经济服务、做好科技创新的话题展开。他认为,作为地方高校要坚持应用导向,就要大力地推动成果转化,把成果和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论文要写在大地上”,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提出我们的研究课题,然后产出订单式的成果。

“大学创新的重点和难点还是人的问题,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学者,这里的学者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一流的师资队伍,也就是现在的学者,另一个是一流的学生,他们是未来的学者。具备了这两条,我们才具备了建设一流大学的基本条件。”内蒙古工业大学副校长姚德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讨论大学创新问题,他指出,让学生学会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方法,远比拿到学位证书更重要。在内蒙古财经大学校长杜金柱看来,创新是内生的,是革命性的,同时会增加新的经济价值。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要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有所体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增加几门课的事情,而是要内化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