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教 信 息
2017 年 第 2期
河北北方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编制
☆︽︽本期目录︽︽☆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
〔2017〕7号
信息来源:教育部网站,时间:2017年04月07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破除束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向地方和高校放权,给高校松绑减负、简除烦苛,让学校拥有更大办学自主权,激发广大教学科研人员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创新人才,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完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机制
(一)改革学位授权审核机制。深入推进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省级学位委员会负责审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及专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托省级学位委员会组织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和博士学位授权初审。稳妥推进部分高校自主审核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对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符合学位授予标准的高校,新增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可不再要求培养年限。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要加强授权监管,完善学位授权准入标准,强化专家评审环节,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对于不按照标准和程序办理、不能保证质量的,依法责令限期整改,直至撤销其博士硕士学位授权。
(二)改进高校本专科专业设置。除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外,高校自主设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内的专业,报教育部备案;自主设置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支持高校对接产业行业需求,经学科和产业行业专家充分论证后,按照专业管理规定设置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新专业。加强专业建设信息服务,公布紧缺专业和就业率较低专业的名单,逐步建立高校招生、毕业生就业与专业设置联动机制。开展专业设置抽查,对存在问题的专业,责令有关高校限期整改或暂停招生。
二、改革高校编制及岗位管理制度
(三)积极探索实行高校人员总量管理。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制订高校人员总量核定指导标准和试点方案,积极开展试点。试点高校人员总量实行动态调整。纳入总量管理的人员享有相应待遇和保障。机构编制、高校主管部门发现高校在人员总量管理工作中存在弄虚作假等严重问题的,对相关负责人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四)高校依法自主管理岗位设置。高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人员总量内组织制订岗位设置方案和管理办法,并主动公开,接受监督。岗位设置方案应包括岗位总量,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类岗位的名称、数量、结构比例、职责任务、工作标准、任职条件等。
(五)高校自主设置内设机构。高校根据办学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研、行政职能部门等内设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鼓励高校推进内设机构取消行政级别的试点,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改革后要保障高校内设机构人员享有相应的晋升、交流、任职、薪酬及相关待遇。
三、改善高校进人用人环境
(六)优化高校进人环境。高校根据事业发展、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需要,自主制订招聘或解聘的条件和标准,自主公开招聘人才。政府各有关部门不统一组织高校人员聘用考试,简化进人程序,为高校聘用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人事管理服务。高校在人员总量内聘用人才要围绕主业、突出重点、支持创新。
(七)完善高校用人管理。高校根据其岗位设置方案和管理办法自主做好人员聘后管理。对总量内人员,高校与其签订聘用合同。在人员总量外,高校可自主灵活用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履行合同,规范实施管理,切实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高校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主制订教师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办法和离岗创业办法。
四、改进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机制
(八)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高校自主制订本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和操作方案。职称评审办法、操作方案报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高校主管部门备案。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由高校自主组织职称评审、自主评价、按岗聘用。条件不具备、尚不能独立组织评审的高校,可采取联合评审的方式。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加强监管,对高校职称评审工作进行抽查,对因把关不严、程序不规范,造成投诉较多、争议较大的高校,要给予警告、责令整改;对违法违纪的责任人员,按照国家规定给予处理。
(九)改进教师职称评审方法。高校要将师德表现作为评聘的首要条件,提高教学业绩在评聘中的比重。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按照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
五、健全符合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
(十)支持高校推进内部薪酬分配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有关部门要支持高校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的内部分配机制,实行符合高校特点和发展要求的内部分配政策。高校要理顺内部收入分配关系,保持各类人员收入的合理比例。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可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
(十一)加强高校绩效工资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充分考虑高校特点,重点加大对高层次人才集中、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校的倾斜力度。高校根据备案人员总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办学层次等因素,自主确定本校绩效工资结构和分配方式。绩效工资分配要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高校科研人员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
六、完善和加强高校经费使用管理
(十二)改进高校经费使用管理。财政部门要完善高校预算拨款制度,优化高等教育拨款结构,加大基本支出保障力度,基本支出占比较低的地方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合理安排基本支出。改进项目管理方式,完善资金管理办法,采取额度管理、自主调整等措施,进一步扩大高校项目资金统筹使用权。进一步完善高校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划分,逐步扩大财政授权支付范围,逐步实现用款计划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编报。
(十三)扩大高校资产处置权限。适当提高资产处置的备案和报批标准。高校自主处置已达使用年限、应淘汰报废的资产,处置收益留归学校使用。税务部门要执行好各项涉及高校的税收优惠政策。高校要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加快财政预算执行进度,完善内控机制,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按照规定管好用好各项经费和资产,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高校资产管理的主体责任,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高校应依法接受审计监督。
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
(十四)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高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委对本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对本校党的建设全面负责,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强化院(系)党的领导,进一步发挥院(系)党委(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高校基层延伸,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十五)加强制度建设。高校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和教育法律规定的基本制度,依法依章程行使自主权,强化章程在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方面的基础作用。完善政治纪律、组织人事纪律、财经纪律,对工作中的失职失责行为要按有关规定严格问责。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抓紧修订完善校内各项管理制度,使制度体系层次合理、简洁明确、协调一致,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
(十六)完善民主管理和学术治理。进一步健全高校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工作机制,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和群众组织作用。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推动学术事务去行政化。提高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学术发展、学术评价等事项中的重要作用。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突出同行专家在科研评价中的主导地位。
(十七)强化信息公开与社会监督。积极推进高校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等校务公开。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公开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学校安全稳定的情况外,均应当依法依规公开相关信息。畅通监督渠道,发挥社会公众、媒体等力量在监督中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工作透明度,增强信息公开实效,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八、强化监管优化服务
(十八)构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支持高校适应创新发展需要,推进治理结构改革。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通过完善信用机制、“双随机”抽查、行政执法、督导、巡视、第三方评估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十九)加强协调与指导。各地各部门要树立全局意识,加强协调,相互配合,整体推进。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防止“同质化”。对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高校给予必要政策倾斜。要及时解决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二十)营造良好改革环境。各地各部门要简化优化服务流程,精简和规范办事程序,缩短办理时限,改进服务质量,让高校教学科研人员从过多过苛的要求、僵硬的考核、繁琐的表格中解放出来。依托“互联网+”,积极推动高校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提高办事效率。抓紧修改或废止影响高校发展和教学科研人员积极性的、不合时宜的行政法规和政策文件,保持改革政策协调一致。做好改革的总结推广和宣传引导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各地各部门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教情,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和高校实际,抓紧细化高校人员总量、职称、薪酬等方面改革的试点或落实办法,大力推进改革进程。各高校要及时制定实施细则,向院系放权,向研发团队和领军人物放权,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改革的突破口
信息来源:人民政协报,时间:2017年03月01日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推动和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并将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府、高校要建立一种面向全体学生、贯穿全程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新理念,构建与高校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与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源头是创新,聚焦在教育,精髓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素质。高校双创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实践能力为根本目的,重点放在“教育”上,而不是“创业”上。针对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探究意识和积极批判的能力,推进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改革,注重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
政府在出台双创高校教育政策时加强协调性。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对国家以及地方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进行系统梳理,避免政策雷同、冲突等现象的发生,保障相关政策的针对性和协调性。一方面要增强大学生创业服务政策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需切实降低大学生创业服务政策的条件限制。在完善和梳理各项政策的同时,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落实也需要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保障政策的良好实施。为大学生专项创新创业资金使用“松绑”,按资金的非盈利性属性进行管理,使专项资金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经费,不能绝对地按照高校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对政策的落实进行监督和管理,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国家文件要求及时出台实施细则,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加快建设一支适应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开展国家级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主要针对45岁以下承担专业教学的教师开展大规模培训。支持教师到校外工作、研究、实践,特别是支持实践教学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积极支持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担任兼职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纳入教师评聘考核指标,通过政策杠杆引导教师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针对大学生创业同质化、科技支撑不足的问题,倡导构建“师徒创新圈”,鼓励师生捆绑式创新,让一批批学生带着导师的成果去创业。
充分利用我国社会制度的优势,建立政府统筹、高校引领、企业深度参与,政产学研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新机制,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人才进入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指导服务。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在科研过程中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沟通、联合,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政府教育部门要协调现有的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这些平台来建设一批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重点实验室进一步面向在校大学生开放。
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工作,实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与培育创新创业文化“齐步走”。高校要致力于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将创新精神和创业教育的意识植入教职工和学生心中,成为学校重要的办学理念。社会环境方面要加强舆论导向,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形成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和“创业有为、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创新有风险,创业可能失败,政府应为失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提供一定的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激励更多大学生大胆投身创新创业。政府要通过设立各种引导基金,发挥杠杆作用撬动民间资本,带动天使投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等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针对大学生融资能力欠缺的问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大学生初创企业提供精算、理财、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高校教师怎样借专业平台育人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时间:2017年02月09日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思考:立德树人怎样才能成为教育的“中心环节”辐射全局?思想政治工作怎样改革才能“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作为中心环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程全方位育人”这三个视角,其实分析的是我国高校教育的同一个问题:高校广大教师怎样不仅重视“教书”,还要热心“育人”。问题在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学科专业,都有繁重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任务,让他们都来“立德树人”和做“思想政治工作”,路在哪里?
立德树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分层次、讲细节的。目前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由于仅限于公共课教师和群团组织,思政课又过于宏大叙事,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力量弱、“两张皮”问题突出。高校各学科专业教师占总数的80%以上,构成教师主体;各专业课时也占到总课时的80%左右。专业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是教师“教书”的立身之本,其实,也为“育人”准备了虚实结合的丰厚条件:财会课教师结合做账实务谈“诚信”与否的得失案例,旅游课教师现身说法讲能否“微笑待客”导致完全不同的带团效果,模具课教师开着精密机器介绍是否“一丝不苟”关系企业利害的生动故事,所有教师结合专业分析敬业、守时、认真、合作是想做事和做成事的必备素养……这些其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小落细落实”,是和思政理论相呼应的职业素养细节,是教师凭借专业平台虚实结合的思想引导方式。
专业教师“育人”,需要搭建平台、摸索方法。专业教师的“育人”,和思政课教师侧重理论阐释、理性分析不同,如果没有结合专业课程的具体手段,没有结合教学环节的实操平台和有效方法,让广大专业教师成为“育人”主体还是一句空话。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经过近3年探索,在发掘专业教师内在热情和聪明才智基础上,通过企业调研、课题研究、骨干实践、观摩教学、说课比赛和全员培训等途径,通过把职业素养融入课堂设计、课堂互动、课堂任务、实训及教学考核等环节,通过专业负责人做课题、骨干教师谈方法和教务部门总结提炼《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方法指南》40条,做到了广大教师凭借专业“育人”学有榜样,做有示范,教有方法,为“全程全方位育人”进行了有益尝试。
专业教师“育人”,需要组织力量,充分实践,提炼和推广方法。广大专业教师的“主业”在学科专业,普遍没有经过“育人”的意识培养和方法引导,各高校教师专业课的内在结构和教学方式特点各异,让他们把立德树人、思想引导和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很多专业教师“道理明白,无处入手”。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党委,要像重视思政教师队伍和思政课程建设一样,重视对专业教师“育人”实践工作的研究和指导,通过组织专门力量和到教学一线调研,深入高校二级学院与不同专业的教师座谈,分析学科专业要求和教学有效环节,探索实践思想素养融入不同专业课程的方式方法,开展思想素养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创新比赛,并在实践基础上,提炼推广适合融入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方法。
成事的关键在人。引导专业教师成为高校育人的主体,各级党委和管理部门一定要和专业教师多沟通,多向他们请教,多了解教学一线实际。行政命令式的开大会、发文件,表面上增加多少思政课的课时,都解决不了教学实践的改革问题。培养和激发广大教师的“师德心”和“素养情”,是解决、落实好所有相关工作的前提,态度往往有着决定性作用。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信息来源:人民政协报,时间:2017年03月01日
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依赖于一支理想信念坚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高的教师队伍。《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指出,新世纪以来,高校教师队伍保持稳定增长,目前教职工总数达233.6万人,专任教师总数达153.5万人,教师队伍数量成为世界第一。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青年教师超过55%。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为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政府、高校等应多措并举,把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在新形势下要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高校青年教师主体积极健康向上,拥护党的领导,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但也应看到,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道德淡化。要进一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年教师在实践中知国情、明社情,增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以理想信念引领学生,以道德情操感化学生,以扎实学识服务学生,以仁爱之心关怀学生。
不断提升青年教师教书育人水平。总体上,青年教师研究生学历多、高级职称少,知识储备多、实践经历少。他们爱岗敬业热情高,容易走近学生,但教书育人能力欠火候,不少海归回国或学校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没经过专业系统培训就直接上讲台,使教书育人效果南辕北辙。
建议设立专项资金,对教学工作不满5年的专任教师开展职业能力培训,重点加强科研能力培养,加强教学方法和技能训练,帮助他们尽早通过“教学关”。重视教育理念和方法更新,从“十年如一日的照本宣科”转变为“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改变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将实践反馈于理论、反哺于教学,又要把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引进来”,承担教学工作、担任实习导师,增强教书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重视本土青年教师长期和中短期海外培训,把拓宽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相结合,为教育现代化、国际化提供丰富的人才梯队。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给青年教师“减负”、“加压”。青年教师正处于事业发展期和生活重压期,目前,对青年教师的评价和年终考核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重理论、轻实践,重鞭策、轻保障。“减负”就是通过评价的指挥棒,改变仅仅按经费数额、成果数量、项目多寡、期刊级别的简单量化评价方式,让青年教师能沉下心作研究、专心教学。做好人才公寓、教师宿舍等配套工程建设,减轻青年教师潜心科研教学的后顾之忧。“加压”就是通过合理的考核模式和薪酬体系,促进广大青年教师加强学习、加强实践,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
当前,在青年教师选聘和培养上过多倾向海外引进人才,一些高校职称评定把“海归”作为加分项,这不仅挤压了本土青年教师的发展空间,也反映出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不自信。建议避免用“海归”或“本土”等标签简单评价定义青年教师水平能力,制定同台竞技的政策,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增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道路自信。
发挥人才计划对青年教师的引导激励作用。一方面,一个时期以来,政府主导的人才计划对吸引和培育高校少数拔尖青年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各部门人才计划繁多、重复、混乱。一些青年教师花大量时间申请各种人才计划,难以专注科技创新和教育教学;有的申请不成功,甚至挫伤其创新能力发展。究其原因,是青年人成长的道路被“格式化”,获得各种人才计划成为待遇、地位的象征,成为“孔雀东南飞”的资本,成为了一辈子背着的光环,长期看,不利于青年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对于绝大部分地方院校的青年教师,目前的人才计划又关注太少,基层青年教师几乎成为国家人才支持政策体系的盲区。
建议发挥好人才计划引导和激励作用,既要整合各部门人才计划,组织、教育、人社、财政、科技、国家基金委等建立统一协调机构,统筹实施各类别、各层级人才计划;又要加大对基层青年教师群体的关注,加强倾斜支持和专项投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促进成长发展。